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生产、生活”也要“生态”,既要“小康、温饱”也要“环保”,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吃得是不是优质、安全、绿色、营养,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2016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15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15日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中国质量大会旨在推进国际质量合作。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质量。千百年前,精美的丝绸、精制的瓷器等中国优质产品就走向世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今天,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习近平希望分析国际质量发展趋势,交流全面质量管理经验,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各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贡献。
1、生态食材农产品标准
生态食材系统以“生态、安全、教育、体验”为主题,通过耕育文化普及,引导人们对于安全食品全产业链的关注,共同谋划未来食品的趋势和走向,解决安全食品供需双方矛盾,帮助贫困地区优质产品打通销售渠道,使优质产品走向市场,并与生态志愿者、生态消费者一起共谋安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中国生态食材农产品标准,就是生态农产品“两生两品(二生二品)”标准。其中“两生(二生)”是国家生态原产地、生态食材。“两品(二品)”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导的农产品质量提升重点工作之一,包括原产地标记产品、原产地名称保护产品、生物物种起源产品、具有历史传承的名、优、特产品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等。201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生态原产地保护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牌提升提供了一个可信、可靠的国际标准平台,推进了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产业品牌。
2、树立生态志愿者生态消费理念
“中国好生态”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愿望。“中国好生态”树立生态保育意识、普及耕育文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建立“生态产品、生态品牌、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生态融合体系。
“中国生态志愿者联盟”是响应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8部门《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愿望,我们迫切的需要这样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来大力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的社会化发展,更广泛的动员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因此,由中国生态保育联盟、中国生态原产地产业联盟等单位专门成立了“中国生态志愿者联盟”生态公益组织。这是所有中国生态志愿者之家!也是生态消费者之家!
3、生态食材发展促进生态扶贫
2018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共同印发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生态扶贫的目标是到 2020 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早前2017年8月1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文件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鼓励中药材企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中国生态产品品牌国际化的一项战略行动。截止2017年底,在质检总局推进下,全国已建成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47个,评定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671项,总产值达675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值506亿元,产值平均增幅达35%。并在推动生态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绿色出口、助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目前生态原产地产品已覆盖全国52个贫困县,带动贫困县农村就业人口约87万人,实现脱贫约24万人,年增收约10.6亿元,人均增收2600元。
4、国家级贫困县生态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持优势特色产品打造生态原产地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扶贫帮困。目前生态原产地产品已覆盖全国52个贫困县,其中安徽省新河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在的阜阳市颍东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政协对口扶贫开发工作结对关系点。新河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山羊、红薯、优质小麦及其制品等三类产品属安徽省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产品,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牌。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在安徽省阜阳市共同召开“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现场会”;2016年初,阜阳市被正式纳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本次颁证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为黄淮白山羊、脱毒甘薯、强筋小麦,三种产品均是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名特优特色产品。2016 年4 月,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联合下文,批准安徽阜阳颍东区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颍东区的26 万亩小麦基地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公司甘薯小麦种植基地生产的秸秆(甘薯秧、麦秸)通过过腹还田(羊粪自然发酵),既避免了大量农作物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又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优质羊产品,同时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增强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实现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目标,随着“粮多──秸秆多──羊多──肥多”,促进大农业的良性循环,使阜阳市成为生态农业的示范区。在农业全程网的支持下,公司带动颍东区及其周边5000多农户发展山羊养殖、红薯和优质小麦种植。新河湾企业利用中医农业技术以安徽颍东区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原产地品牌建设及生态产业扶贫工程,建设耕育田园,集成并推广面向各区域的中医农业及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开发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调控和管理技术体系,明显提高我国贫困区的生态扶贫效益。
5、生态食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15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已经施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实施全程监管,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坚持率先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的目标。坚持源头控制,加强产地环境管理,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推进减量化绿色生产。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展经常性的生产规范性督导巡查,切实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动省、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贯通检测、认证、预警、评估、执法、追溯、标准等全要素,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战略,农业部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等。要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抓紧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要不断强化全程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执法,加强监测评估和应急处置。要继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县创建,督促地方落实属地责任,巩固创建成果,扩大创建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示范引领带动全国面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要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抓紧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追溯管理办法及标准,做好平台试运行工作,推动智慧监管。要切实提升监管能力,落实“十三五”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规划,推动各地健全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6、发展“中医农业”、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医农业(chinese medicine agriculture)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医农业”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中医农业是应用中医思想和中医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经营管理思想与方法,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产、增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生态健康农业。中医农业首先是由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原产地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章力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立志,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旅游委员会会长、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专家孙建等讨论提出,完善并创立了中医农业科学体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将为新时代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而中医原理、技术与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即“中医农业”,使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跨界融合,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综合防控和改善农产品产地的水、土、气立体污染状况,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逐步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对于“中医农业”的发展之路,庞国明信心满怀。
“中医农业”在医用药物、农用药物、饲料和肥料四个领域广泛挖潜研发应用,逐步形成“中医农业”产业链。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中的中药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制成医药、农药及兽药、饲料和肥料,使之产生更好的效益。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首先和根本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国中草药物品多,分布广的特点,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尤其是地道药材主产区大力开展“中医农业”,如济世药业植物抗生素“冬凌草”的种植与深度开发等,将促进“中医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
“中医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很多元化,因地制宜种植特色中草药,实施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中医养生游、健康乡村游、休闲观光游、中医康养基地、养老基地等项目,发展创意中医农业、中医特色文化产业,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在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推进的同时,促进乡村振兴。”
7、建立生态食材农产品全透明供应链与溯源体系
中国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我国蔬菜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60%,居世界第一位,水果和肉类产量约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约占4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者需要质量更好、食用更安全、选择性更多、价值更高的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提高,要求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必须不断地改进商品质量,提高商品安全性,保证及时有效供应,从而需要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整合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